在找友蚋赤皮湖的資料時,剛好看到七堵文史工作室余重泉先生大作===>友蚋--基隆後花園,暫將之轉載至此,如有不妥亦請告知刪除為禱
內文如下
文‧攝影/余重泉
(七堵文史工作室發起人)
淡淡的二月春天,
不妨全家出遊,
到暖暖的近郊-友蚋,
呼吸大自然的芬多精,
欣賞豐富的地理與人文風景。
友蚋有三多:橋梁、礦坑、土地公廟
友蚋庄在清代屬石碇堡管轄,日治初屬水返腳辦務署,屬五堵區。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劃為為基隆郡七堵庄。戰後改為台北縣七堵鄉,民國三十六年改隸基隆市七堵區,下設友一、友二、友三,共三里。民國六十七年,礦業蕭條,人口外流,廢友三里,併入友二里。
友蚋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生活據點,為峰仔峙族群之一支,地名由原住民譯音而來 。
友蚋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最西邊,道路形成蜘蛛網狀,四通八達,居民生活圈,以到汐止、五堵街市為主,另有道路通瑪陵坑、大武崙、萬里崁腳;因叉路有好幾條,故外來的遊客,進入友蚋村庄內,都會迷路,所以行駛前得先認識了解道路狀況,才不會在原地空轉。進入友蚋可由五堵交流道旁,走舊麥帥公路(實踐路)或由汐止鎮鄉友路到達基隆河於友蚋溪匯合處。
友蚋有三多。友蚋溪因支流多,故以「友」字命名的橋樑最多。第二多是礦坑;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多已荒廢。友蚋第三多是土地公廟,每個村莊田頭田尾都有兩座,算算友蚋地區的土地公廟至少十幾座之多,可能因為早期農業社會,土地公成為人民信仰寄託吧!
友蚋里內唯一教育機構─友蚋國小,設於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它的發展是由改良書房到國校。「蚋」以漢字解讀為「校內有虫」,前人以為不妥,故於民國五十八年改為「復興國小」。該校至今有八十年歷史。
因早期交通不便,顧及較小兒童上學安全,故在「港口」附近空地蓋復興國小分校,讓一、二年級學生就近上學,免於奔波。港口分校門前本有運炭輕便車道通過,學生多為礦工子弟。民國七十二年,分校廢除,如今現場留有「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陳正雄題」的大門石柱及幾間校舍供人追憶。隨著近年來台灣休憩人口增加,友蚋沿線人文景觀,仍保持著昔日山野風貌,故成為人們休息駐足的地方,展望友蚋聚落,期待它能帶來許多發展的氣息。
歷史的記憶:廘寮橋、廘寮溪
友蚋溪又稱「鹿寮溪」,源流東支為瑪西南邊多支小流,集赤皮湖左右山水;西支為七分寮山及多支溪流,流入石公潭、樟空湖(亦稱七坑仔)西北,赤皮湖之南,在太陽谷附近,匯入內十四坑之溪流,流經鹿寮,在鹿寮形成一河埔地,並及仙洞湖山(亦稱鹿寮山)、外十四坑、興化坑支流,過闊嘴潭、鴛鴦潭經港口,在港口形成較大的河埔地於土巷仔注入基隆河主流。
民國六十年前友蚋溪水還很深,渡船可行駛至鹿寮,載貨載煤,也可載人出入。據耆老轉述,在農業社會時,庄內竹子收成,「整捆竹子綁在一起,做個記號,順水往下游,送入基隆河,運往淡水河外銷,有時候人也可坐在竹子上面。」溪岸建有多處攔水壩,枯水期,攔水壩的水在渡船或送竹子時可一起打開,增加水流量。
日治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在友蚋山區挖山洞,秘密製造特殊魚雷艇及單人操作之自殺魚雷艇。魚雷艇完工後,由友蚋溪推至基隆河,再至淡水港出海,魚雷艇組成所謂的特攻隊,用以攻擊盟軍船艦。
在復興國小對面,跨河渡溪有一便橋,稱鹿寮橋。鹿寮橋,好親切、好熟悉的名字!台灣有茂盛的森林,曾是梅花鹿的天堂樂園。過去,台灣西海岸廣大豐盛的平原幽美環境,正適合梅花鹿棲息。鹿全身都是寶,鹿茸為名貴藥材、鹿肉可食用,鹿皮做成的皮衣可保暖。養鹿、獵鹿成為原住民生活最大的資源;在西、荷時期,原住民以鹿皮、鹿茸,與人做買賣,以物換物。荷蘭時期,大量鹿皮外銷大陸、日本等地。清朝時期,每年還要上貢皇帝百餘件鹿皮。
百年前,友蚋整個山區有上萬隻鹿群,之後漢人大量開墾平原,森林消失,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加上礦業興起,農業轉為工業社會,梅花鹿群漸漸消失,只留下鹿寮橋、鹿寮溪的地名,喚起人們一段歷史感傷的回憶。
復與國小港口分校右邊是華新一路,進入馬路半山腰上,有座荒廢的萬應公廟,廟裡甕仔不知何時被人移走。萬應公廟代表著早期唐山羅漢腳渡海來台開墾的開發史,這些單身的先民死後無人祭祀,骨骸裝入甕仔,暫放於山區。
再往前,看到跨越友蚋溪的輕便車石柱遺跡。半月湖村落位在溪邊,古老的房舍牆壁留有可採光通風、造型奇特的視窗,旁有荒廢已久的柴窯,十分珍貴。可想這一小村落曾居住不少村民。
前行到友諒橋和左邊道路會合。過了友諒橋,右轉瑪陵坑產業道路溪邊,有塊岩石像鳥仔頭。再前進不久,本有三和煤礦,煤礦停採後遭天災破壞、荒廢,現只留下一出風口隧道痕跡。
華新一路友愛橋下有對岩石形狀像鴛鴦,此地稱為「鴛鴦潭」。在友益橋下,溪水形成深潭,形似闊嘴,故稱「闊嘴潭」。東側「興化坑」,為早期泉洲府興化縣先民墾居處。大陸興化縣現已改為泉州莆田縣。公路到底迴轉處,路旁有一登山步道,越嶺可達台狗寮山、圍貓尖山,此兩山屬五指山系,標高271公尺,山勢徒峭,視野遼闊。
雙層鐵道奇觀
特殊環境造就奇特道路。
友蚋「一坑」礦坑原本運炭用的五分輕便鐵道為一線天,是一開天窗的道路,再接到友蚋溪邊輕便鐵道到港口,至五堵車站轉運。一坑對面為「鹿寮二坑」。二坑煤礦開採後,運炭輕便車需經過此地,故在一線天鐵道上,架設拱型紅磚隧道,隧道上鋪設輕便車鐵道,形成今日雙層鐵道奇觀。
一坑支流溪水清澈,湍急的溪水夾帶硬石,侵蝕河床岩石,造成大小不同美麗的壺穴。一坑支流上有一座拱型橋,可溯溪探險,刺激好玩。位於一坑溪流上方,外十四坑道路旁,新一坑礦坑還保持完整,大門入口處保留「新一坑」石匾遺跡,清楚可見。礦坑口現用石塊堵住,留有一小洞,成為蝙蝠的聚所;一坑現場留有幾間殘舊的房舍,遍地雜草叢生。
友蚋、瑪陵一帶有礦業文化資產,若能好好規劃整修,成立礦區博物館,讓民眾體驗昔日採煤礦文化,了解礦坑俚語「入坑未死人先埋」、「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的意義。另外可以配合一坑支流多變的壺穴,編入學生學習的教材。
「鹿寮二坑」位於友蚋車站對面、跨溪山區,溪中仍保存著運煤輕便鐵軌高架遺跡,可證明這一帶煤礦產業曾經十分盛興。再往內行走,即綠谷農場,山區旁本有勝原(振興)七坑礦坑,因年代已久,礦坑口已被土石流掩埋,只能待他日再勘察。
新興橋右轉「樟空湖」為山間盆地,昔日因樟樹茂盛而得名。直行可通往瑪陵面桶寮及瑪七產業道路,日治時期在此開採七坑礦坑,故又稱「七坑仔」。
「石公潭」位於友蚋溪上流,清水透涼,清澈見底,潭中流動的是活水,不受污染,原始林木圍繞在溪畔,豆娘在其上飛舞,魚兒在水裡悠流,潭水映著茂密的綠蔭,美得令人讚嘆。因溪水清澈甘甜,故每天清晨四、五點,就有晨泳協會會員在此晨泳、聚會、茗茶 ,享受芬多精森林浴。
位於石公潭上方右轉道路,可通往赤皮湖,赤皮湖位於友蚋瑪西面桶寮交界山陵下方,因村落產赤皮樹而得名。
友蚋山區支流特別多,雨季來臨時期,雨水依山勢流下,曲折蜿蜓,白絹飛瀉,層層冉動,形成許多小瀑布,為一難得一見的奇景。
來到粗坑豐年橋,為瑪七產業道路,右轉往瑪陵、大武崙,左轉到三岔路為七分寮山,它是七堵與萬里崁腳的界山,本有一條古道通往崁腳,後建友蚋至崁腳產業道路,如今古道已不見了。在道路旁有一條崁腳、七分寮山、開眼尖山登山步道。三岔路直行就可到七堵與汐止交界處,瑪七最高陵線點;政府在此耗資八百萬,在陵線上建兩座觀景台和枕木階梯步道。登上觀景台,視野遼闊,空氣清新,無論清晨四、五點來此地觀日出,或白天欣賞風景皆宜。前方一座小山是紅蕃人頭岩,唯妙唯肖;遠望可瞭望鼻頭角、基隆山、海上基隆嶼,美不勝收;晚上還可欣賞九份山夜景,燈光閃爍明亮;這裡也是觀流星雨最佳的地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