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菁寮老街出來後,沿著南82縣道行駛不久即會到達菁寮聖十字天主堂,地址:台南市後壁區菁寮國小對面

 

專程趕往見它一面,誰知道已過了天主堂的開放時間(只到15:00),不得已只好在外頭瞻仰一下囉

 

 

菁寮聖十字教堂是德國聖方濟各教會的神父來台傳教時,於一九六○年代募款興建,由一九八六年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設計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設計,是國內建築學家研究台灣戰後建築的聖地。

 

隨著教友人數日漸增加,需要一座教堂容納教友、教會人員,神父藉由募款籌措興建教堂經費,再請波姆父親主持建築事務所畫設計圖,不過,波姆父親在設計期間撒手人寰,原本學雕塑的波姆,接下父親的事務所,繼續完成菁寮教堂的設計工作。整座教堂設計圖手稿在德國完成,也是波姆在國外的第一件作品,但直到他在一九八六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後,這座金字塔造型的教堂才受到矚目。

 

波姆的手稿來台後,由新營地區建築師楊嘉慶,繪製成本地工人看得懂的施工圖,而有著雕塑背景的波姆,也替教堂設計宗教器物,包括座椅、洗禮台、甚至尖塔上的十字架和皇冠等

 

聖十字架教堂的內部空間與一般教堂一樣分為鐘樓、洗禮堂、聖殿與聖體宮,不過其最大特徵是其外觀均為包覆鋁皮角錐尖頂,而在尖頂上分別裝飾著雞、鴿子、十字架與皇冠。此外該座教堂的深紅色木質門窗與不規則紋樣的花玻璃,均使得這座建築與後壁當地傳統紅牆紅瓦建築形成強烈對比,也成為當地的著名地標

 

 

天主堂旁即為一望無盡的良田,冠軍米的產生應該也有為後壁地區帶來無限商機吧

 

 

看完天主堂再轉到後壁車站觀賞一下木造老車站

 

車站於日明治35年(1903年)興建木造站房,同年4月20日開始客貨運業務,當時稱為「後壁藔乘降場」,後來在1903年6月1日又改為「後壁藔停車場」,大正9年(1920年)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與地名變更,「後壁藔」改為隸屬台南州新營郡的「後壁庄」,車站亦改稱為「後壁驛」,昭和16年(1941年)的嘉義中埔地震導致站房倒塌,鐵路部工務課遂於車站南邊興建現今的站房,於1943年2月落成。

 

戰後後壁車站在2001年6月1日由三等站降為甲種簡易站,並指定由新營站管理。

 

車站構造與林鳳營車站造形類似,主體建築為日式四坡寄棟頂,相當於廡殿頂,屋頂為水泥瓦,而在東西北三面則有用立於洗石子基座上的Y形木柱來支撐的迴廊。牆壁底部是洗石子牆基,上方則是雨淋板,這些雨淋板一度為了防潮防蛀而漆上黑色瀝青,後再換成米黃色油漆,到無米樂出現,站前廣場再增設了崑濱伯、崑濱伯妻、煌明伯與文伯等四位無米樂主角的塑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4990 的頭像
    andy4990

    恢霎霎的部落格

    andy49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