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到基隆市區內,趁著看展之便,順道進到文化中心後側的基隆故事館先看看,地址:基隆市信一路181號(基隆文化中心後側一樓),電話:02-24224170#379
基隆故事館前身為基隆地方特色文物館,成立於民國79年,現有的故事館以煤都故事、結合故鄉營造資源中心及城市漫遊資訊作為展覽主軸,除了介紹因煤礦開採而衍生的城市開發軌跡,也陳設許多因港灣船泊進出的週邊產業,和冠於台灣的各項文藝、史績、學術各領域的基隆第一
主軸以煤業開採為主,館內也設置一座彷真的礦工、煤坑、五分車的裝置
煤礦開採在從前是個高獲利的產業,不論業主還是礦工都有著不同於其他產業的高薪,可惜的是有些礦業工作者在辛苦一天後,卻將薪資所得放到歌舞場所,來平衡心理與生理的壓力
海運算是基隆的生命力,雖然昔日世界第七大港的盛名早已不復存在,但大小船隻穿梭港中,尤其是大型郵輪進駐,仍是其他地區難以項背的景觀。這故事館的入口處就先擺上船型印章供遊客戳記遊旅基隆的風華
記得以前旭川河上有著下圖中數量眾多的小船,和古淡水的戎克船有些不同
清領後期在外患不斷下終於體認到海防的重要,如果沒記錯,基隆應該是全台各地中保存最多清、日砲台陣地遺址的縣市地區,下圖是清末劉銘傳向英商德記洋行購買的阿姆斯托朗後膛砲,射程5Km,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武器,整個朝廷總共購買了31尊,基隆地區就配置了9尊,可見基隆海防地位的重要
台灣第一輛火車騰雲號就是由基隆開往台北
劉銘傳主政台灣不久,不喜作秀的他只有在基隆獅球嶺隧道上緣提了個曠宇天開的額匾,成為今日台灣地區碩果僅存的劉銘傳墨寶
台灣第一座隧道就位於基隆獅球嶺地區的獅球嶺火車隧道
創立於1903年的基隆夜學會是台灣第一間夜校,還培育出張榮發、葉俊麟等人
出身基隆的音樂家
60年代奧斯卡老影片--聖保羅炮艇看過幾回,卻不知原來影片中的那些港埠設施都是在基隆拍攝的,汗顏吶
展館後段陳設有關基隆七大旅遊線的風采與地方佚趣,或許營運資金上不若台北故事館的寬渥,所以整體展品陳列算不上豐富,但各式圖文解說仍可一窺基隆的發展史,對文史有興趣者,不妨撥冗走訪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