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下圖堆置地上的土堆您會想到什麼,單純建築用的土堆嗎,No!當然不可能是這樣子的,這會兒一家子是來到七股的台灣鹽博物館來長知識囉,台灣鹽博物館地址:台南市七股區鄉鹽埕村69號,電話:06-7800990,網址:http://www.taiwan-salt.com.tw/chinese/intro.html(真害,這一路下來,發覺台南高雄很多地區還沒配合改制修改地址的資料,還是著七股鄉、彌陀鄉等舊資訊)

 

 

台灣鹽博物館是目前台灣唯一與鹽業有關的主題博物館,興建的主要目在於保存台灣數百年的鹽業文化資產。鹽為鹽工汗水與淚水的結晶,建築師將建物表面以相仿粗鹽顆粒的塗料,搭配白色的石英板,將博物館塑造白色鹽山的質感與鹽堆狀的外型造,遠看就像是兩座白色大鹽堆一般

 

 

大家應該都知道鹽是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結晶,較大的氯離子與較小的鈉離子呈方正的排列,固態時會因正負相吸結合一起,溶水後則會分獨立分解。鹽有脫水的功能,在加入食物後,食物細胞內的濃度會低於細胞外的濃度,形成滲透壓,使細胞內的水份往外滲出,因此造成食物腐壞的微生物也會脫水死亡或無法繁殖,因此可以保存食物

 

鹽依出產的型式,大致可分成岩鹽、海鹽、地下鹵水(如四川井鹽)及鹽湖及其他(如韓國竹鹽)等,地球上已知鹽儲量約64000兆噸(以海鹽佔67.19%最多),而每年開採量約2億2千萬噸(以岩鹽佔41%最多),下圖是奧地利Hallstatt鹽場的岩鹽

 

 

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除了簡介各種不同鹽種及世界各大鹽場之外,很大的單元在於介紹在地的七股鹽業歷史 

 

台灣本島歷史記載的最早鹽場是由陳永華於1665年引進台灣的淋滷曬鹽法的瀨口鹽埕(位置為今日台南市南區),這是屬於土盤鹽田一種技法,係將結晶池以一定比例(砂6黏土4)揉合打漿再加滾鴉而成,即俗稱之蓋面土 

 

 

清嘉慶年間吳尚新參考大陸曬鹽法將台南嘉義一帶原有的土盤鹽田改良為瓦盤鹽田,此後瓦盤鹽田即沿用百年,及至台鹽廢掉鹽場為止,吳尚新以製鹽飛黃騰達並在台南府城內修築吳園,有俚語謂:有樓仔內的富,無樓仔內的厝;有樓仔內的厝,無樓仔內的富,形容其富有的程度,今日的台南公會堂就在當初的吳園之內 

 

 

瓦盤鹽田俗稱磚仔埕,就是將甕瓦擊成碎片,鋪於結晶池的土層上(蒸發池不鋪)

 

 

台灣鹽業原以內銷為主,日治時期為滿足日本國內的需求,台灣的鹽田開始擴張外銷,其中由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於1919年興建的安順鹽田規模最大,除了鹽田外,還有因應運輸所建的護岸、水道、碼頭及辦公廳舍等,現都被指定為台南市定古績

 

 

館內有一區置有扁擔一付,上頭解說牌訴說著當時鹽業從業人員的辛勞:一擔鹽100斤,是風、太陽和海水的結晶,更是鹽工一生辛勤的結晶,他們用一生的汗水、青春,兩肩挑起一擔擔晶瑩剔透的雪白珍珠,請您也來試試看,100斤的重擔。說真格的,現代人幾乎沒試過挑扁擔的滋味,不說那100斤的重量,單單那扁擔如何挑起並平衡走路,可能就已讓大多數人識為畏途了

 

 

鹽館所在地原本就是鹽場,所以有滿多的製煉鹽業的設施與文物,仔細觀展當可瞥見台灣舊時辛勤奮發、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

 

 

館方外也跟隨現在沙雕的流行向面,就在大門入口前擺放逼些大型的鹽雕作品,各位看倌隨意流覽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49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