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期的台北畫刊,翻閱到裡頭有篇介紹著台北故事館頃刻正有項婚紗的故事特展,當即趁著這個週休,趕緊背起行囊直衝台北故事館看展去,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1號
每個女孩都想在婚禮當天成為世上最美、最幸福的女人,讓自己最美則是所有女孩在出嫁當天的心願,婚紗的故事特展即在於透過婚紗與各式嫁衣,來看各國文化中新娘的裝扮,及其衍生出各個不同民族文化對於美的定義與詮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參與她們生命中最美的一刻
門口購票後(@50),就考進入這美的世界
說到婚紗,首先當然不可忽略了蕾絲的重要。蕾絲由歐洲發明,早期的義大利,蕾絲市皇宮貴族的專屬,使用蕾絲越多則越顯高貴,不唯女人,連男人的袖子、領襟也都有蕾絲的綴飾;19世紀的蕾絲則走入資產階級,成為大戶人家的婦女純潔溫柔的象徵;20世紀以後則因工業的普及與進展,蕾絲成為典雅純潔的表徵,並普遍運用於婚紗、禮服之用。下圖的機台則是2001年西歐山區婦女使用的手工棒槌蕾絲工作台
60年代台南的明林蕾絲
布碼蕾絲
蕾絲之後就直接進入婚紗的世界,經考證:最早的婚紗為1499年法國路易12婚禮上的新娘禮服,下圖則是1880年的歐洲婚紗
且讓各式古董婚紗引領我們進入婚紗的時光隧道
1900英國愛德華七世時期的棉製婚紗,可看出當時是將布料剪洞後縫邊,創作出縷空的效果
1910年的婚紗一樣為棉製,蕾絲以手工鉤針而成
1920年的婚紗已為絲綢材質,當時女性意識抬頭,已取消馬甲束腰,所以婚紗為低腰且不腰線設計,蕾絲只是點綴,且開始流行拖尾長頭紗
1930為美國大蕭條時期,此時的婚紗由低腰無腰身、無袖的設計轉為緊身剪裁,除了蕾絲之外,領口上緣則裝飾手工緞帶花,泡芙袖口則是當時常用的型式
1940的婚紗則為五角領、泡芙袖,禮服由蕾絲與綢緞組成,胸前及頭紗則配有手工蠟花
1950則由明星帶動風潮,奧黛莉赫本短版白紗以簡潔清新的風格風靡整個50年代,全件由棉與蕾絲組成,並配有手套、腰帶與鞋帽
1970已進展到風琴百摺裙樣式,雪紡百摺裙的內裡、胸口與袖口的精緻蕾絲花紋,整體風格傾向輕柔飄逸
1980流行誇張華麗的婚紗,並以英國黛安娜王妃的婚紗為代表款,著重在誇張的大泡芙袖及大蓬裙,而蕾絲因已轉由工業生產,圖案已無以前手工編製的繁複精緻
下圖則為2010年吳季剛設計的婚紗,以雪紡為主材質,胸前有手工花瓣,整體線條簡潔高雅
接續看各國的婚紗,由此可看出各民族對美的定義還是有所不同
日本的白無垢,日本將傳統婚紗稱為花嫁,計有白無垢及色打掛二種型式,但還是以白無垢為大宗
越南傳統婚紗稱為奧黛,材質為輕盈軟薄的絲綢所製
尼柏爾婚紗稱為紗麗(SAREE)
泰國傳統婚紗則為詩麗,主要為單肩無袖上衣,搭配一條長形披肩越過左肩向後背垂下
印度婚紗為藍嘎秋麗套裝(LEHENGA CHOLI):秋麗是指短袖半截上衣,藍嘎為低腰長摺裙或長圓裙,另外再搭上一件杜帕塔的長圍巾
但看到這些金飾卻有點傻眼
土耳其婚服是紫色或暗紅色絲絨製成的長袍禮服(BINDALLI):特色為明顯的腰身外套加上包臂長袖,袖口為開叉的大喇叭袖緣,內搭無肩帶上衣及燈籠長褲,全身則透過華麗的繡功編織出土耳其風格的圖案
印尼亞齊的婚紗包含上衣、長褲、砂籠和披巾
但頭、手部會配帶大量的金飾
香港地區是很傳統的中國掛裙,掛是指上身的對襟外套;裙為下身長裙
服飾上常有花朵、龍鳳的織繡,其中的蘇、湘、蜀、粵四繡為四大名繡
至於龍鳳雕飾的金飾也為必然
脖子所掛的黃金豬牌台灣較少見,寓意開枝散葉、多子多孫
最後說到台灣的部份,下圖為1910的婚照,新郎身著福縷褲、山高帽,並搭黑皮鞋;新娘仍為台灣衫,顯示西式婚服已在台灣出現
1928年維持著新郎為西式、新娘中式的服飾,但新娘的高跟鞋及兩腳交疊的坐姿與傳統的兩腳併攏明顯不同
同一對新人的家庭照,與現代的新人坐在中間有著些許不同
1931新人照中的新郎為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的高材生,身著燕尾服、黑皮鞋與油亮的西裝頭,新娘的半長洋裝禮服搭配及地長紗、高跟鞋,顯示台灣快速西化的過程
1936新人照裡的新郎為延平北路洋服店訂製的西服;新娘為滬式旗袍、漢式立領、盤扣與西式簡裁,加上頭紗、捧花與珍珠項鍊,為當時時尚表徵
1937年新人照中的新娘為台灣首位女鋼勤教授,禮服已為全西式風格
1939的新郎已穿上背心、領結;新娘則為及地多層次長裙洋裝,比較特別的是照片背景轉為室內,且刻意掛上棚布以簡化背景
隨同門票附有問券,填寫完畢可洽服務台緩去明信片一式,其的是並未跟此次特展連結送些與婚紗有關的明信片,實為遺珠之處
留言列表